(把原标题改了一下,以满足九漏鱼的语文理解能力) 由布莱德·皮特主演的赛车电影《F1: 狂飙飞车》本周末在国内上映,打算全家一起去看,但是鉴于之前她们被我勉强拖着陪看《灌篮高手》和《壮志凌云2》的经历,我提前一个人偷偷去看了点映。
确实好看!故事很热血!一定要看IMAX版!
以下内容就是我打算在看电影前给小白做的微剧透科普,虽然对赛车运动一无所知也不妨碍欣赏这部电影,但了解这些内容,乐趣肯定会增加很多!
1. 布莱德·皮特在电影开头“摆烂”参加的比赛叫“戴通纳24小时比赛(Rolex 24 at Daytona 劳力士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)”,是世界三大24小时拉力赛之一。这种比赛的特点是一辆车配备3-5位车手,轮流接力在同一条赛道上不停歇地跑满24小时,最后跑圈最多的赛车获胜,比的是一辆车的耐操能力和团队作战。电影里皮特饰演的车手桑尼作为这场比赛的其中一名车手,在他负责开车的几个小时里,把排名不停提高,到交给下一位队友,他已经是全场第一领先,因此他才会对队友说“保持这个名次,不然我杀了你”——电影台词当然不是这样,桑尼不会说中文。

2. 桑尼在获胜离开后,老板给他开的支票是5000美元,现实中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的冠军总奖金是25000美元,平均分给5个车手,那确实只有区区5000美元。为什么说“区区”呢?因为后面桑尼要去参加的F1比赛,车手的工资是天壤之别的。比如2024年,F1顶级车手汉密尔顿(也是本片的制片人)的年薪是5500万美元,收入和成绩几乎垫底的我国首位F1车手周冠宇2024年的年薪也有200万美元。所以,对于只看过电影《飞驰人生》的小白观众来说,电影里不会出现沈腾和贾冰的车队那种扣扣搜搜的剧情,桑尼加入的F1车队虽然排名垫底,但他们能花的钱绝不是普通人级别的,不用担心桑尼在里面撞了车会有什么经济负担,更不用怀疑为什么他们都是坐头等舱和五星级酒店——这是世界第一烧钱运动,里面就算一个给赛车换轮胎的轮胎工,基本年薪也有35万美元——对比一下,美国MBA毕业的写字楼白领平均年薪也才10万美元。

3. 电影里塑造了一个女轮胎工(tyre gunner,使用气动枪拆卸车轮螺母的岗位),戏份不少,但在现实中,女性担任tyre gunner的人数几乎为零,业内没有持续活跃的女性轮胎工。F1是一项由男性绝对主导的运动项目,历史上仅出现过5位女性正赛车手,不过目前F1团队里的女性的比例也超过了30%,常以多种技术与工程岗位进入车队幕后体系,比如赛道工程师、策略分析师、空气动力师等高阶岗位,后勤团队及机械师,管理、运营、赛事监管等。电影的女主凯特由Kerry Condon饰演,身份是F1的首位女性技术总监,这是电影虚构的人物,F1在现实中迄今为止尚未出现过女性技术总监。

4. 每支F1车队在整个赛季会配备两名正式车手,以及1至2名后备车手。桑尼去到车队后是作为二号车手辅助首席车手皮埃尔的——值得一提的是,这位皮埃尔是一位黑人车手,F1历史上迄今为止只出现过唯一一位黑人车手刘易斯·汉密尔顿,也就是本片的制片人。汉密尔顿天赋极高,在新秀赛季仅差1分就拿到车手总冠军,目前为止已经拿了7次车手总冠军,与“车王”舒马赫的次数一样,而且汉密尔顿目前仍然活跃,2025年刚从奔驰转会到法拉利车队,有望打破舒马赫的纪录成为历史第一人。


5. F1全年共24站比赛,在不同国家举行。每站比赛的前10名才会获得积分,冠军25分、亚军18分、季军15分、第四12分、第五10分、第六8分、第七6分、第八4分、第九2分、第十1分。赛季结束时总积分最高的车手就是总冠军,而一支车队所有车手总积分最高的则获得车队总冠军。电影里虚构的APX车队在2023年还剩9站比赛的情况,整个车队没有获得1分积分——也就是两位车手一次也没有进入过前10名,整个车队面临被董事会抛售的困境,所以车队总经理才会去找桑尼出山。在现代F1中,一支车队整个赛季“零积分”完赛的情况已经非常罕见,但在F1历史上却确实出现过多次,尤其在过去小车队较多、差距悬殊时。
二刷后再来补充几个细节:
以下严重剧透警告!!!!!!!!
暖胎圈战术: 桑尼(Sonny)在第一次参赛的暖胎圈阶段故意磨蹭出发,因为暖胎圈结束,所有车手需要驶回起点站上格子,等待红灯熄灭起跑,而他自己则是在最后一刻压线入位,几乎没等就直接起跑。这么做的原因是F1赛车轮胎最佳工作温度:前胎约100–110°C,后胎约110–120°C,会冷却明显,特别是软胎(Soft)约每分钟下降2–3°C,桑尼在起跑瞬间可能比第一排甚至多排车手的轮胎多了3–6°C的优势。这意味着起步加速更迅速,更不容易空转(wheelspin),第一弯前更稳定。
这是一种现实中被称为“最后压线进格(last-minute grid slot entry)”的起跑技巧,阿隆索、维特尔等老将在实际比赛中也玩过这个战术。
尾流战术 (Slipstream strategy,也叫“吸尾流”或“吸风”):桑尼和皮埃尔配合时多次采用了这个战术,当前车高速行驶时,会在车后形成一个低压区、气流紊乱的尾流(wake turbulence)。后车进入这个区域时,会受到较少的空气阻力,车速更容易提升,引擎负担变轻,更容易“吸上来”完成超车。当两辆队友车互相配合得当 ,能轻易完成对其他车辆的超越。
最后的奇迹: 电影的最后,还剩几圈比赛时,排在第一,但一直没换轮胎的皮埃尔被换上了新轮胎的汉密尔顿超越,车队经理非常绝望,说出了除非出现奇迹,否则输定了这样的台词。这个剧情取材于现实中最激烈的2021年F1收官战的阿布扎比站,当时排第一的奔驰车队的汉密尔顿还没换轮胎,威廉姆斯车队的拉菲提突然撞车,导致安全车出动(这时候任何车子不能超车),排第二的红牛车队的维斯塔潘进站换了新轮胎,出来后和排第一的汉密尔顿之间相隔了5辆被套圈的其他车队的车子。这时候红牛车队的经理说了“除非出现奇迹”的话,然后F1官方赛会决定只有这5辆车子可以超越安全车去解套(也就是超越安全车,全速开去他们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,但在安全车离开前必须保持自己的实际位置,不能再超车),这样维斯塔潘就跟上了汉密尔顿处于第二的位置,安全车离开后,有新轮胎的维斯塔潘轻松超越了轮胎已经快废掉的汉密尔顿,取得了人生第一个车手总冠军,也阻止了汉密尔顿获得生涯第8个总冠军——如果获得这个总冠军,汉密尔顿将会超越7次总冠军的舒马赫,成为历史第一人。
现实的互文: F1官方赛会的这个决定引起了很大争议,认为对汉密尔顿很不公平。业界普遍认为当时最佳的决定应该是在拉菲提撞车后出动红旗,让所有车辆回到维修区,等赛道清理干净后,所有车辆按照实际位置回到赛道上重新发车,公平赛完最后的圈数。现实中最终汉密尔顿保持了沉默,奔驰车队也撤回了上诉。不过,由汉密尔顿担任制片人的电影里采用了这个“公平”的方案:最后一圈,桑尼的车子撞上围栏,废了一个轮子,赛会出动了红旗,所有车子回到维修区重新出发,换上新轮胎的桑尼和皮埃尔用尾流战术对汉密尔顿完成了阻击,汉密尔顿最后半圈和皮埃尔互不相让,撞车双双退赛,成全了桑尼的人生第一个F1冠军!
电影的最后回应了桑尼自己对于赛车意义的台词(在拉斯维加斯酒店的阳台上的对话):
“Sometimes there’s this moment when I’m in the car when everything is peaceful and no one can catch me. In that moment, I’m flying.”(有时候,当我开车时,所有的一切都很平静,没人能追上我。在那一刻,我仿佛在飞翔。)
这句台词的灵感来源于Netflix纪录片《极速求生 Drive To Survive》第一季第一集采访当时哈斯车队的车手凯文·马格努森时说的话,原话是:“To drive a lap fast is all rhythm and feeling. You feel just like one with the car, as if it was your body. For me it feels like I’m flying.” (要跑出一圈好成绩,全靠节奏和感觉。你会觉得自己和赛车融为一体,就像它是你身体的一部分。对我来说,那感觉就像是在飞翔。)

了解以上这些,就可以带上你的赛车小白朋友家人一起去电影院愉快地观影啦!说不定本周末开始还可以和她们一起看F1直播呢~
